close
研究玩具可以激發孩子的大腦智慧
研究人員曾用小老鼠做了項實驗。他們把小老鼠分作兩組,分別放置在兩個不同的環境中。一個環境放滿玩具,也佈滿障礙;另一個則空蕩蕩的,什麼也沒有。八十天后,研究人員發現處於充滿刺激環境的小老鼠,擁有更厚的大腦皮層(大腦控制記憶和認知的部分)、較大的神經元、更複雜的樹突(神經元之間的分支)和突觸(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網絡。
一般而言,大腦的樹突越多,它的處理能力也就越強。因為樹突(路徑)越多,意味著信息能有許多傳遞的路徑,允許更快和更複雜的思維。
對嬰幼兒來說,遊戲就是學習,而「玩具」則是遊戲當中重要的輔助工具。因此,好的玩具既在生理方面促進嬰幼兒腦部發展,也在心理方面能增進感覺運動的能力,同時能激發嬰幼兒的好奇心、想像力、觀察力、推理力、美的領悟力,更能陶冶出良好的性情。讓我們來看看如何才能為寶寶挑選對他們意義重大的“玩具”。
什麼是遊戲?
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旭鎧說,想要瞭解什麼階段可以給孩子什麼樣的玩具,或跟孩子進行什麼樣的遊戲前,首先要瞭解對孩子而言,什麼叫做「遊戲」?所謂的遊戲指的就是「孩子們自願參加,並且可以從中可以得到樂趣的行為。」
遊戲不等於教學
「教學」是明確告訴孩子,爸爸媽媽講完後他一定要學起來!例如,告訴孩子1+1=2,然後再問他1+1等於多少? 張旭鎧兒童職能治療師提醒爸爸媽媽,在給孩子玩具或陪孩子遊戲時,應重視過程,而非只急著想要看到學習成果。
例如,不論在幾歲時讓孩子開始接觸彈琴,如果一開始就不斷要求或指正孩子的姿勢,有目的性的督促,反而會讓孩子感受到很大的壓力,無法從中得到任何樂趣,很可能讓孩子因此排斥學習。相反地,如果孩子是自己亂敲亂彈琴鍵,發現到每一個琴鍵發出的是不同聲音,覺得十分有趣好玩,進而越來越投入,常常想要接觸或練習,雖然在大人眼中這就是很認真地想要學習,但對孩子來說,其實是遊戲!
此外,給予玩具的目的也是為了提供多樣的感覺刺激與學習經驗;張旭鎧兒童職能治療師再三強調,遊戲一定要孩子自願參加,且能從中獲得樂趣,在玩樂的過程當中,孩子自然能夠潛移默化,培養與健全多方面的能力。
遊戲對小朋友來說,指的就是是他們自願參加,並且從中可以得到樂趣的行為。
Q: 許多爸爸媽媽擔心家中只有一個孩子,受到的刺激不夠多,也沒有人可以陪伴他一起玩耍、遊戲,是不是最好趕快生個老二,這樣才可以讓兩個孩子彼此有伴,可以一起玩呢?
張旭鎧兒童職能治療師表示,從出生~1歲半,孩子屬於無目的地玩樂,會走過來這邊摸一摸、玩一玩,一下子注意力又被別的東西所吸引走;到了1歲半~2歲,這時候孩子會看別人在玩什麼,不過有可能看其他小朋友在那邊玩積木,看著看著就忽然跑過去把積木全部推倒。
2歲半~3歲半的孩子還不懂分享
到了2歲半~3歲半,由於這個階段的孩子還不能完全了解「分享」的意義,很容易認為所有的玩具都應該是屬於他一個人的,與其他孩子間所進行的是「平行遊戲」,就是會「各玩各的」;換句話說,兩個孩子在同一個空間中遊戲,也可能是一個用積木正蓋著自己的房子,另一個用積木做著自己的車子,並不會主動參與對方的遊戲,而且如果發現自己要使用的積木不夠用了,可能還會直接伸手把對方的積木拿過來用。
協同遊戲、合作遊戲
進入3歲半~4歲半,進行的是「協同遊戲」,會開始與其他幼兒一起玩,但並沒有共同目標,仍以自己的興趣為主;一直到了四歲半之後,才會出現「合作遊戲」,開始分配任務,例如,同樣是玩疊積木,此時就會開始分配誰負責堆城牆,誰負責堆高塔。
也就是說,老大如果剛好在2歲半到3歲半之間,其實很容易發生他認定玩具本來就應該屬於他一個人的,跟弟弟妹妹搶來搶去的情況,除非老大的年紀再大一些,才會跟弟弟妹妹一起玩,或是比較能夠了解爸爸媽媽對他說,玩具要懂得分享給弟弟妹妹的道理;因此,是否有一個孩子能夠陪伴老大一起遊戲、一起玩,或許不該成為爸爸媽媽要不要生第二胎的優先考量點唷!
年齡 | 遊戲互動 |
出生~1.5Y | 無意義地喜歡到處摸摸、玩玩 |
1.5Y~2Y | 有時去公園,已經會站在那觀察別人在玩耍 |
2Y~2.5Y | 自己能夠投入自己喜愛的活動中,玩自己喜歡的玩具 |
2.5Y~3.5Y | 平行遊戲,又稱為「集體的單獨遊戲」,一群幼兒放在同處,與鄰近兒童的玩具相同、遊戲近似,然而,實際上幼兒們還是各玩各的。 |
3.5Y~4.5Y | 協同遊戲,會與其他幼兒可以一起玩,但不是因為共同的目標,仍以自己興趣為主 |
4.5Y | 合作遊戲,能夠分工合作,分配任務 |
Q :玩什麼玩具,可以培養孩子數學邏輯思考的能力呢?
張旭鎧兒童職能治療師指出,要建立學齡前孩子的數學概念,應著重在日常生活中加入「實際操作」的遊戲,例如,與孩子一起玩積木的過程中,對孩子說:「請你拿兩個積木給爸爸。」此時,孩子因為想要玩,就會自己試著數數。
相似的互動方式,爸爸媽媽也可以利用跟孩子玩串珠遊戲時進行,因為孩子想要串好串珠,所以會很認真地數爸爸媽媽請他幫忙拿幾顆珠子;此外,也可以請孩子幫忙爸爸媽媽摺衣服時進行襪子配對唷!儘量要避免一開始就拿著紙和筆坐下來要教孩子:「你看,媽媽手上有一顆珠子,如果我再拿五顆來,會有幾顆?」這種制式化的問答。
Q:透過什麼遊戲,可以讓孩子認識顏色?
張旭鎧兒童職能治療師說,這也是運用同一個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加入「實際操作」的遊戲」;例如,可以邊跟孩子玩積木時邊跟孩子說:「來,我們現在把黑色的積木,疊在黃色的積木上囉!」或是「爸爸覺得這裡要用紅色的積木蓋最漂亮,可以請你拿一個給我嗎?謝謝。」(在每一次遊戲的過程中,巧妙地說明了玩具的顏色。)
NG玩法!
避免照本宣科的要求孩子與你對坐,然後拿著一個紅色的球說:「這是紅色。」,講完又換拿一顆藍色的球說:「這是藍色。」持續這樣一直拿著球在孩子面前邊晃邊講解,甚至最後還拿起球來一一測驗孩子:「這是什麼顏色?」,要求孩子回答,因為這麼做很可能會讓孩子以為「紅色的球」等於「紅色」,由於孩子沒有真正認識顏色,如果下一次改拿的是紅色的蘋果或積木,而不是「紅色的球」,他不會知道那些東西也是紅色的。
Q:什麼遊戲有助於孩子記憶力發展?太早開始是否會揠苗助長,妨礙孩子的自然發展?爸爸媽媽該如何拿捏?
爸媽心態是關鍵
張旭鎧兒童職能治療師表示,爸爸媽媽協助孩子發展的方式與心態很重要!他進一步與我們分享,他曾在臨床上碰過許多案例,爸爸媽媽把2歲多的孩子送去讀經班,他想提醒爸爸媽媽,不妨思考一下為什麼要讓一個2歲的孩子去背誦大量的詩詞經文呢?
2歲背經詩,80%到4歲就遺忘
張旭鎧兒童職能治療師表示,有趣的是持續追蹤這群孩子,會發現80%的孩子在4歲多時,就會完全忘記他2歲多時背過的經文!事實上,背誦唐詩這些活動都偏向學習,讓孩子離遊戲越來越遠;尤其對一個2歲孩子而言,根本還不會認字,只是藉由聽覺這個「單一」方式去記憶。
孩子會有不錯的表現,能夠越背越多,主要還是因為爸爸媽媽積極地鼓勵與稱讚,甚至是驕傲地要孩子背給親朋好友聽,然而,當周遭的親朋好友都聽過了,知道孩子有這項厲害的本領後,爸爸媽媽再也找不到新對象聽小孩背誦,缺少表現機會,孩子也很快就會忘記了。
小心!挫折出現在幼兒園階段
爸爸媽媽應該要讓孩子也能從其他地方獲得成就感。給予過度鼓勵,完全把焦點放在孩子背誦經文的表現,會讓孩子的大腦學習到:只有在背誦的時候,才會得到高度關注與稱讚,做其他活動並不會,那麼有可能在孩子進入幼兒園後,當老師想帶領他做其他遊戲或活動時,孩子會對其他活動表現得興趣缺缺唷!
培養記憶力的遊戲與玩具
張旭鎧兒童職能治療師指出,想要發展孩子的記憶力,可以跟孩子玩翻牌遊戲(利用撲克牌翻開再蓋起來,記住相同花色的牌是在那些位置,再翻開配對)、閃卡;此外,也可以陪伴孩子一起閱讀繪本故事,共讀繪本時,孩子是藉由觸覺、視覺(繪本中豐富的圖像)、聽覺等「多元方式」來記住有趣的故事情節。
Q:花錢買玩具給孩子,孩子偏偏就是不愛玩?
沒有一個玩具,孩子天生就會玩
對學齡前孩子而言,遊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遊戲。張旭鎧兒童職能治療師想提醒爸爸媽媽,不論在哪一個階段、哪一個年齡,都不是只要準備好各類新奇有趣的玩具,通通丟給孩子,放著孩子自己去玩就好,「孩子接觸一樣新玩具時,大人都要先陪他玩幾次,孩子才會知道怎麼自己玩。」
即使爸爸媽媽無法全程陪伴或參與,也應該要當個「引導者」,耐心引導孩子投入遊戲與玩玩具,並從中找到樂趣。此外,爸爸媽媽也要避免在孩子遊戲過程中所扮演批評者的角色,例如,批評孩子怎麼那麼笨,或是對孩子無法自己找出玩具的使用方法感到氣惱。
樂趣不只來自於玩具本身
事實上,孩子所獲得的樂趣不單來自於玩具本身,更來自於與爸媽一起互動的過程,張旭鎧兒童職能治療師說,如果小時候與孩子有較多的親密互動,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是會跟他一起玩的,等到將來進入叛逆期遇到任何問題,需要更多親子溝通的時候,孩子也會較願意聽聽爸爸媽媽的意見。
觀察孩子個人優勢與喜好
張旭鎧兒童職能治療師與我們分享,其實他小時候對看繪本也沒有興趣,但是他的爸爸媽媽觀察出他很喜歡疊積木,因此刻意為他選購了許多形狀大小接近,且書的封面偏硬材質的繪本,讓他可以疊小房子(類似疊撲克牌,把書直接打開來,倒過來立著,形狀似一個個小房子的屋頂),就這樣疊著疊著,他開始好奇會去翻翻去看書中的內容與圖像,此時再加上大人的引導(引導孩子去認識書中的圖像),讓他知道了原來繪本裡面有好多有趣的故事,開始會主動自己翻閱,或主動要求大人唸給他聽。
所以,張旭鎧兒童職能治療師強調,對於學齡前的孩子,爸爸媽媽能夠觀察出孩子個人的優勢與喜好、細心的引導陪伴,以及注意孩子的安全與玩具清潔,才是最重要的!
遊戲+玩具 各階段大不同!
為孩子準備適合的玩具,讓孩子能快樂地投入遊戲中,可以促進孩子的人際發展、粗細動作,以及增近親子情感互動…等,但是,玩具的種類這麼多,究竟在不同年齡或不同階段,該如何為孩子準備玩具?玩什麼玩具才能讓孩子越玩越聰明呢?
跳脫制式玩法與分齡限制
每一個孩子的發展快慢不同,同樣的玩具在不同年齡也可以有不同的玩法,張旭鎧兒童職能治療師進一步提醒爸爸媽媽,其實分齡玩具的建議,並非刻板的教條規定,一定要在什麼年齡非得準備什麼玩具不可,最主要其實是依照「孩子的發展」做大致的分類,因此,爸爸媽媽可以提前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進度,但無須過於緊張,害怕自己是不是少為孩子準備了什麼玩具,就會對孩子的發展造成阻礙。
不同階段的積木玩法!
1歲:做簡單的堆疊與分類
2歲後:建構與創作
3歲後:練習模仿堆疊
0~1歲肢體發展+人際互動
這個階段的孩子,經歷「七坐、八爬」,在孩子漸漸開始學會自己移動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爸爸媽媽與孩子的互動,同時也讓孩子熟悉他生活周遭會有哪些親近的人,因此,可以利用有聲響的搖鈴,吸引孩子爬過向家人,從家人拿走玩具,基本上,這就是一種最簡單的人際互動遊戲;也可以利用毛巾跟孩子玩躲貓貓,一下遮住臉,一下拿掉,吸引孩子注意爸爸媽媽的臉,從這個互動過程中,孩子可以慢慢觀察到爸爸媽媽不同的情緒與表情變化,為將來的人際互動奠定基礎。
玩墊:可以讓還未能坐立的寶寶在安全的環境中翻滾遊戲,如果玩墊旁邊附有其它玩具,或有開發兒童想像力的創意組合功能,就更能誘導寶寶活動四肢,有助寶寶學習控制肢體,並激發嬰幼兒的好奇心。
玩具書:讀圖書可以刺激嬰幼兒的視覺和聽覺,引起他們對書本的興趣。好的玩具書除了圖畫文字外,應附加有趣的功能,一增加對寶寶各種感官的刺激。閱讀時,父母更可以讓寶寶主動翻書頁,發展寶寶手眼腦協調能力。
尋寶玩具:玩具內含有各種不同質感、不同重量的小件。父母可鼓勵寶寶從玩具中將小物件一一取出,然後告訴寶寶小物件的名稱、顏色或形狀,再把小物件逐一放回原處。寶寶在觸摸不同質感的小對象時,增進了觸覺識別能力;也學懂了顏色、圖案、形狀。
此外,敲擊或打鼓遊戲也會是不錯的選擇,因為當孩子做了一個動作,就能立即得到聲音的回饋,孩子會覺得有趣,因而更積極地去摸索出更多方法(例如,摸索出當他對玩具做哪些動作時,能夠得到他想要的結果),再者,有節奏與聲音的玩具,對於孩子將來的韻律感或是對音樂的敏感度,也能發揮正面的影響。
1~2歲大肢體動作
這個階段主要是協助孩子練習粗大動作以及肢體的協調性。在1歲之後,多數的孩子已經開始站起來走路,此時正是發展大肢體動作的階段,此時,爸爸媽媽可以為孩子多準備一些球類玩具,張旭鎧兒童職能治療師建議,剛開始的時候,海灘球其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最主要是因為海灘球非常輕,孩子可以踢、追、打,甚至與爸爸媽媽互丟拋接,不但讓孩子充分運用到手腳,就算不小心打到也不會痛,孩子較不會有排斥或害怕等負面經驗。
2~3歲 精細動作+創意發展
這個階段主要是協助孩子發展精細動作的靈巧度,讓孩子有機會多動手去操做,有助於孩子精細動作的靈巧度越來越好。可以運用的玩具包括積木、黏土、串珠、拼圖等;積木、黏土與串珠的運用主要是可以訓練孩子小肌肉的力量與協調性,這對孩子將來學習拿筆寫字有正面的影響。
張旭鎧兒童職能治療師強調,在2~3歲這一個階段當中,爸爸媽媽也要特別提醒自己,要去欣賞孩子獨特的想法與創意表現,讓他們可以盡情地抒發或建構出小腦袋瓜中各種天馬行空的想法,例如,當孩子隨便拿起積木堆疊成高高的,大人看起來像是一座塔型的大樓,但是孩子卻說那是他堆的一隻小狗,爸爸媽媽也要給予稱讚,而非嚴厲地批評指正唷!因為如果這個時期不鼓勵孩子抒發他的想法與創意,可能會壓抑了孩子將來的創意發展。
這個階段的孩子也會畫出形似火柴人的人,並開始命名,也就是進入所謂的「象徵期」,有時候孩子畫出來或疊出來的東西與他所命名的東西可能完全不像,這是因為孩子的觀察力還沒有發展好,爸爸媽媽也可以想想看,是不是在日常生活中沒有提供足夠的機會讓孩子對周遭的事物進行觀察呢?提供給孩子的刺激應該要是多元化的。
拼圖自己動手做!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